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蘇賡哲:張治中的憤慨

焦國標教授最近提及張治中在1927年的一件往事。雖是往事,但和今日中國人的民族心理有密切關聯,值得深入談談。
中東移民在西方國家,經常為堅持傳統服飾和主流社會有所磨擦。例如婦女面紗在歐洲的糾紛屢見;加拿大亦曾有少女抗拒家庭壓力,在服飾上要融入主流,因而發生流血悲劇。中東之外,印巴等南亞人士,也很重視他們的傳統服飾,鍚克族人頭上壯觀的布包帽,常使初見的人嘆為觀止。此外,日本人的和族,迄今仍是他們珍重的文化遺產,比較隆重的場合,常見滿眼和服。
相對來說,中國人和自己的傳統服飾割裂了。藕絲未斷的是結婚時新娘的裙褂,和日漸罕見的旗袍。五十年代香港,高層社會仍有老一輩紳士穿著長衫馬褂出席應酬場合;六十年代青山道工廠區的女工仍穿著自己縫製的唐裝,現在可以說是俱往矣,只剩下鄧公子的「上海灘」唐裝滿足遊客獵奇心理。近些年,有人推廣上古漢服,寬袍大袖,但似乎成效欠彰。所謂推廣,原應由發起人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當作示範,但似乎推廣的人自己也沒有穿著它們去逛街。
中國人和傳統民族服飾割裂,心態十分複雜。香港老紳士的長衫馬褂和女士的旗袍並不被排斥,甚至是社會地位象徵。但一齣美國五、六十年代背景的電影,如果有華人穿著清裝,則往往被中國人視為辱華。一榮一辱,很耐人尋味。
焦國標提及的張治中,曾任民國二級陸軍上將,是蔣介石四大愛將之一。1927年,他曾遊歷歐美半年。去歐洲時,他乘坐的輪船在途次為乘客舉辦化裝舞會。船主知道張治中是中國要人,很在意請他參加。不料張冶中看到其中一名英國乘客把自己化裝成清朝官員,他很生氣,轉身退出會場,找船主交涉,指中國己消滅了這種髮式和服裝,英國人作此打扮,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也是對他沒有禮貌。船主聽了他的抗議,只好進場勸說英國人改換服裝,但英國乘客拒絕說:「這是化裝舞會,化裝沒有限制,既然有人化裝成中古騎士,古時風俗習慣,沒有理由不准化清朝服裝。」
往還多次交涉不果,船主力勸張治中,化裝舞會無非大家玩玩而己,別太認真。但張治中不為所動、堅持立場,退出舞會,獨自走上甲板凭欄遠眺。當時他自稱萬感交集,「心中充滿惆悵,覺得自已國家到處受人侮辱、輕蔑。」
中國放棄了清朝服裝,看到外國人穿,就覺得是侮辱。不喜歡就算了,何以上綱上線到侮辱及輕蔑。那些喜愛自己傳統服飾的民族也有朝代更迭,但並不因此視別人穿著前朝服飾是侮辱。從歷史角度看來這和滿清入關後以血腥政策改變漢人服飾有一點關係,又和晚清朝政腐敗,招致西方列強欺負,卒之滿清被推翻又有若干關係。但太平天國是反清的,中國人並沒有承繼他們的服裝髮式。中國人也沒有恢復明朝服飾,反而仿效欺負中國的列强服飾不以為恥,這也是很有趣的一種心態。
我還覺得喜歡傳統服飾的民族,有一部份出自強烈的宗教傳承觀念,而這種觀念又和道德風俗有緊密聯繫。中國沒有類似的宗教,放棄傳統服飾就比他們容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