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星期三

蘇賡哲:從葉德嫻「封后」說起

   葉德嫻以《桃姐》在威尼斯影展封后。她的演技一向出色,以前和劉德華拍檔演《法外情》系列已經有口皆碑,想不到隔了這麼久還能以同一組合再上層樓,這是真正「實力派」。
    傳統「媽姐」和少主的溫情,是今日外來「家務助理」所難想像的。梁鳳儀和她的事業伙伴當年向港英政府洽商引進菲傭時,據知曾經考慮過菲律賓女傭和廣東女傭的分別,主要考慮女傭易請難送的可能性。但我想他們不會考慮傳統廣東女傭對東主終生死忠情意結,這種情意結衍生自中國小農經濟社會家庭觀念。菲律賓是簡而清筆下「最像歐洲的亞洲國家」,觀念當然大不一樣。
    不過所謂終生死忠情意結並非必然,感情總是雙向的。吝嗇刻薄的東家,即使僱請了傳統廣東女傭,也很難得到真心實意死忠。這是普世道理,和民族性無關。
    現時香港草根社區流行「劏房」。在我小時,沒有房這種「奢侈品」,一層舊唐樓分租給六戶人家,不能設想每戶都擁有獨立洗手間這麼高級。我租住九龍城賈炳達道唐樓一個騎樓房,一牆之隔原是客廳,也讓房東弄成個沒有窗門的大房,出租給四位退了休的順德女傭。只不過四五十歲光景,就衣食無憂,可見是一份很不錯的職業。生活無疑過得十分儉樸,但當年人人如此,特點是她們仍穿著黑膠綢衣褲,不和以前的東家往來,自然也就不會有劉德華這個少東角色出現。四個女人兩張床,外出時總是同床的一對,令人有同性夫婦的聯想。這也許是自梳女「姑婆屋」在香港最後一抹流風餘韻了。
    廣東珠三角是魚米之鄉,百姓溫飽比較容易解決,才可以出現女傭自梳不嫁,以自由身自供自給。舊時中國很多地方,沒有女傭,只有賣身的婢女。民國時我家在福建,祖母就養著婢女。她自己長得漂亮,買婢女卻愈醜愈好。猶有記憶的是最後一個名字倒美,叫做玫瑰。後來染上惡疾,全身發臭,大家都掩鼻避之,只有祖母反過去照顧她,侍奉湯藥一年多才痊癒。祖母見她大難不死,覺得可能是個有後福的人,就無條件還給她自由身,讓她父母領了回去。想不到翌年中共奪得政權,我家被評定成分為華僑中農,吃僑匯沒有田地收租,本來可以免被批鬥,但蓄養婢女也是大罪,全虧玫瑰跪倒在共幹面前,力陳祖母對她的恩德,共幹見挑不起階級仇恨,只好放過祖母。這算是好心有好報。但如果拍成電影,葉德嫻即管願意為藝術犧牲,也不肯化妝成玫瑰的樣子,小時的我總是一見到她就嚇得掉頭便逃。
    長大之後再和女傭相處,是住在馬尼拉親戚家。他們一家五口,僱用了近二十個女傭。主人每天上班,一個開家門、一個代提公事包、一個開車門、兩個開大鐵閘。我起初看不慣,覺得真是騎在菲律賓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後來想及這也許有助於解決就業問題,未嘗不好。起碼比賺了錢寄回老家起祠堂對菲律賓人有益。
    香江第一才子曾為文貶抑菲律賓,譏之為傭僕之國。在加拿大,這自是政治不正確之至。在香港則是菲人抗議。不久發生馬尼拉魔警屠殺港客事件,掀起港人公憤,上街遊行示威的數以萬計,才子不免自得,覺得自己有先見之明。想起在美國統治時代,菲律賓比亞洲很多地區先進,數十年間整個國家一落千丈,難怪雖然民族主義當道,仍然有人站出來呼籲要「重返美國」
2011-09-20星島

1 則留言:

Jade 說...

忠誠的女傭,正如親友一般,可靠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