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2日星期二

蘇賡哲:《港漂十味》讀後

照片:蘇博提供
    一向怕讀呂大樂理論性過強的文字,但他主編的這本《港漂十味》倒有頗高可讀性,畢竟編和作不一樣。「港漂」是中國內地人到香港升學、工作求發展的新詞,十味就是十個人在這方面的自述。我們以前在香港生活了數十年,總是指指點點,說內地人如何如何,但對內地人怎樣看香港,則所知不多;呂大樂主編的這本書就有十面鏡子,可以讓香港人照出自己的影像。
    十位作者都是中國內地年輕男女知識精英。他們從內地大學到香港深造,進而工作,有些已留港十多年,在香港成家立業,拿了三粒星身分證,自覺已愛上香港,或自覺已融入香港社會;但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就是他們男婚女嫁,大多找內地出國的同類型對象。我們在加拿大的經歷,有「如果你和本地西人婚戀,就是融入主流表徵」的說法,然而這樣做的華裔移民仍是少數。這可能是中西種族和文化畢竟差距頗大。本土港人和「港漂」沒有種族差異,何以「港漂」們在這方面的表現竟與加拿大華裔相似?
    耿春亞是北京清華大學畢業生,初到香港實習,就思考華人社會發展到香港這樣的水平,靠的是甚麼?繁華都市中香港人得到甚麼又失去甚麼?為甚麼香港人和內地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來?為甚麼香港可以這麼乾淨?為甚麼香港令人覺得很安全?
    這些問題很多本土港人不會去思考。問題的提出,當然是和內地比較的結果。當中的問題,有些必需長篇大論才能回答,我在這裏只能挑有趣的談談。
    在毛澤東時代,港人和一片「藍螞蟻」的內地人從衣著上一眼就分別得出。到「改革開放」初期,有些內地人戴太陽眼鏡,要留著商標黏貼在鏡片上,從這類小處也很易分出兩地人。現在內地人的衣著已和本土港人無別,甚至更入時,卻依然「一眼就能分辨出來」。有趣的是,不只是耿春亞分得出,港人分得出,甚至不少加拿大西人都能分得出內地和香港在加移民。所謂「一眼」,當然不是在聽了兩地人語言之後,甚至不是在觀察了舉止肢體動作之後。我只能說,應該是氣質上的分別吧。
    至於說香港令耿春亞覺得很安全,同樣出現在其他「港漂」的文字中。有些更具體地說:在香港可以放心把背囊掛在背後,回內地一過羅湖橋就得倒轉把背囊吊在胸前。想起文化大革命時我去過內地,時當亂世,武鬥正緊,但外地人不參加政治活動,感覺是治安比香港好。現在中國所謂「盛世」,治安和香港比較,卻來了個相反對掉,真使人感慨。
    「港漂」們都知道近期本土港人和內地人常有摩擦,甚至有被港人圍著唱《蝗蟲歌》的經歷,但他們多把摩擦歸因於香港經濟轉差,港人失去自信。也有人著眼於自由行內地人和港人對生活資源的爭奪,沒有「港漂」提及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數十年來,香港曾遠比今天貧乏,但不曾像現在這樣排斥內地人。「港漂」們似乎不知道,鍾祖康把摩擦歸因於文明程度的差距。也許因為他們都是知識精英,沒有這方面的敏感度。
    就歧視問題來說,「港漂」們覺得大學老師學歷愈高,對內地人愈寬容。他們不知道寫「大陸人並不是你想像中的善良同胞」的思想家陳雲兄也是大學教授、留德博士。

1 則留言:

匿名 說...

.....「港漂」們覺得大學老師學歷愈高,對內地人愈寬容。.....

香港的大學是典型的象牙塔, 薪高糧準, 又住在校園宿舍自成一國, 口口聲聲強調國際, 同香港本土生活沒有呼應, 而且講普通話的自成一個圈子, 所以可輕輕鬆鬆說什麼包容, 反正學者說理論可以口up up , 不必有什麼代價, 陳雲是香港本地人, 也是少有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