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星期二

蘇賡哲:咖啡館與文化沙龍

照片: 找到台北
3月3日多倫多明報
     
    數十年前初訪台灣,那時「星巴克」還未橫掃東亞,我就發覺台灣不論大街陋巷,存在著很多情調優雅的咖啡館, 這是香港注重「實惠」,嘈鬧非常的茶餐廳文化不能比擬的。自豪的香港人常說茶餐廳充滿活力,有生活氣息。也許是,但台灣的咖啡館卻是可以滌淨心靈的另一種境界。我猜,台灣可能是向日本取經,引入這縷東瀛的氤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一些去過日本的文人,已紛紛在筆下表達過他們對日本咖啡館情調的依戀和禮讚。日本咖啡館的祖源應該是歐洲,巴黎等地的咖啡館對歐洲文學以至人文精神沿革的搖籃作用,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不過,我覺得其中有點分別:歐洲咖啡館的特色是溫暖,日本咖啡館則是精緻。
    不久前,余杰去過台北的慕哲咖啡館,在它的「哲學星期五」演講。這個咖啡館的功能又是另一番面貌。它幾乎每天都有演講、討論和座談等活動,其實是一個文化沙龍,標榜的是讓任何人都能在那裡進行公民對話。「一起思索從深奧難解到趣味橫生的哲學、社會、文化、公眾議題,或高談闊論、或聆聽、或思索,然後走出咖啡館,成為改變的力量。」將替民進黨競逐大選的蔡英文也是它的座上客。與其說是座上客,不如說是活動的參與者。 
    香港缺乏精緻咖啡館文化,也沒有慕哲咖啡館這樣的文化沙龍,從泛民到雨傘運動,都不曾聽聞人們聚集在哪家固定的咖啡館作精神交流。也許他們有電腦網絡就滿足了。

4 則留言:

匿名 說...

香港的社運界不喜喝咖啡, 不會聚集在固定的咖啡館作精神交流.

天佑女皇 說...

個人感覺蘇教授常常過譽民進黨的偉大,那是三手文化吧了,臺灣學自日本,日本古文明學自大唐,現代文明學自歐美,其實香港文明傳承自正統華夏文化兼受百多年英國殖民的潛移默化,蘇教不應妄自菲薄,七十年代香港,我已常去香港的酒店,或中環享受英式下午茶!臺灣三手文化其實遠遠不如香港的中西文化匯聚的精良先進唷!

天佑女皇 說...

個人認為讀書要讀原著,不要讀別人的觀點或他人的解讀,例如學佛要直接跟佛教法師學,而非跟梁燕城學,跟李小龍學詠春不如跟葉問學,跟日本人學踢拳道,不如直接學泰拳!吃臺灣的西餅,不如吃香港的,因為臺灣大陸都抄襲自香港的。

天佑女皇 說...

在加拿大的歲月,常常和朋友到Tim Hortons享受咖啡茶點,兼閒話家常,談古論今!在美國的歲月,常常去主流白人的咖啡廳喝咖啡,吃西餅,氣氛又不同於加拿大的或香港的英式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