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星期一

蘇賡哲:小小的文化差異

3月10日多倫多明報     
    小時從閩南家鄉移居香港,最深刻的文化差異是聽到香港人連名帶姓的叫人。家人、朋友、同學、同事一無例外。在家鄉,一般相識的人只叫名,不帶姓,帶姓叫人是失諸親切,見外,有時甚至已經有不滿和挑釁的意味。 向香港朋友提出這差別,沒有人覺得有甚麼不妥當。但我始終未能入鄉隨俗,我行我素,對熟人不會叫他的姓。來加拿大後,朋友間多用洋名相稱,才沒有帶姓叫人的問題。
    如果以中國主流文化來衡量,在閩南人與香港人之間,誰對人的稱呼是支流?參考一些「案例」,似乎香港人的連名帶姓不是主流。夏志清評論唐德剛的文筆時說:「唐德剛的中文文章比他的詩詞寫得更好。」這是港式稱呼,但接下去進一步揄揚時,就說:「德剛古文根底深厚,加上天性詼諧,寫起文章來,口無遮攔,氣勢極盛,讀起來真是妙趣橫生。」到兩人為《紅樓夢》大打筆戰時,「德剛」的姓自然就回來了。
    馮玉祥這名民初軍閥在軍事會議上要與另一名軍閥孫殿英拉關係,親熱地握著孫的手說:「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們是好朋友、好同志!」如果他叫的是「孫殿英老弟」,就會顯得十分突兀了。不帶姓的稱呼在婦女界亦然。楊絳提及傅雷的妻子時說:「梅馥不僅是溫柔的妻子」。優生學家潘光旦的太太在公開場合叫丈夫「光旦」。香港的朋友中,似乎只在叫「毓民」時不帶姓,不知道誰叫特首做「振英」?

3 則留言:

匿名 說...

并非出身知书达理人家,但自幼父母都不会连名带姓称呼人。其实中国人早就已经失掉了礼貌,日本人称呼人,都爱用上什么san的,对日本人来说,这是很基本的礼貌。现在媒体访问日本人,人前人后都会在其名字后面加上个san,但是对华人还是连名带姓的叫。我跟一位朋友见面时,每次都尊称对方什么兄,最近终于被他破口大骂,他说,“哥前哥后三分险”,斥骂我是否有什么不轨企图。中国人堕落了,没礼貌才属正常,礼貌待人反而令人侧目。

匿名 說...

中國大陸的人墮落了, 殆無疑問, 但沒禮貌則未必是. 禮貌隨時代而變, 形式不斷轉變, 亦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內容, 比方說, 人在泰國不能輕拍別人的頭, 在日本與人交談時勿用手抓自己的頭皮, 在新加坡不宜說「恭喜發財」等等.

金玉滿堂 說...

從韓國人身上可以看到明朝漢人的影子和日常禮儀,從日本人身上可以看到唐朝漢人的影子和日常禮儀,從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粵語長片的代表人物如伊秋水,半日安,鄧寄塵,新馬仔,譚蘭卿,陶三姑,梁醒波,吳楚帆,張瑛,張活游,白燕,紫羅蓮,羅艷卿,羅劍郎,鄧碧雲,鄭碧影,曹達華,石堅, 關德興,伊素秋,林鳳,丁瑩,晚一輩有陳寶珠,蕭芳芳,呂奇,謝賢,嘉玲,七十年代有李小龍,許冠文,許冠傑,周潤發,不同的年代,可以看出香港不同的風情,彷彿是來自不同的世界。我是六十後,那個年代,父母老師會體罰兒女,學生的,用藤條鞭打,像火燒,待人接物十分講究,入屋叫人,入廟拜神,尊師重道,稱呼長輩,不可直呼姓名,只可叫伯父,叔叔,嬸嬸,爺爺,嬤嬤,公公,婆婆,爸爸,媽媽,未結婚的叫小姐,結了婚的叫太太,女士。同輩熟人可以只稱名字,如小龍,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