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星期三

蘇賡哲:無稽之談

8月11日多倫多明報     
    在二次大戰假設日本戰勝的話題之後,英國《經濟學人》又提出,如果當年的國共內戰由蔣介石得勝,亞洲現今的形勢和冷戰規模或許截然不同。  
    這個「或許」絕對多餘。更無稽的是,《經濟學人》說:「蔣介石身為堅定的民族主義者,若打贏內戰,他和日本的關係必為隱憂。中日之間的敵意可能使東亞安全局勢更快變糟,遠早於1990年代東亞成為區域緊張源頭之前。」論者完全看不到,在日本投降之後,蔣介石對日本種種「以德報怨」的親善之舉,時至今天,日本人仍多感念他當年釋出的善意。毛澤東感謝日本人侵華,因為中共得以乘機壯大自己,奪取江山;蔣介石對日本的善意,則是他與日本淵源深厚。戰後開始內戰,他最信任的軍事顧問,不是美國人而是日本敗軍之將。最能體現他友日心態的是,國共戰爭失利後,準備在必要時流亡外國,他選擇的不是美國,而是日本。這當然是認為自己對日本人友善,流亡生活會受到禮遇。蔣如得勝,日本和美國在戰後的軍事合作也會意義大減,因為蔣政府同樣是美國友邦,不是美日劍鋒所指的對象。
    蔣在台灣時期,最不滿意日本的是日方在經貿上和中共頻有交往,但如果內戰是蔣戰勝,根本不會有此問題。沒有中共政權,固然如《經濟學人》所說,韓戰就打不起來,印尼共也不會發動政變。越共沒有中共支援,未必能統一越南;赤柬也不能殺害二百萬同胞,甚至新加坡和馬來亞,當年都不必和馬共周旋。

1 則留言:

天佑女皇 說...

時也,命也,運也,業力也,美國杜魯門政府對華「袖手旁觀」政策的失誤,令中華民國在國共內戰中失敗,蔣中正會喜歡美國嗎?寧流亡日本,不流亡美國,可能只是蔣中正對杜魯門政府忿恨的一時氣言!對日本以德報怨可能乃出於當時讀書人迂腐的信念,以為顯現了中華民族的大度,但在西方觀點則是慷自己國民之慨的傻事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