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

蘇賡哲:從印度乞丐說起

Homeless Jesus
[2015-09-015]溫哥華星島      
    周濂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外國哲學教研室副教授。他說:「印度乞丐總是笑咪咪。」他猜想很可能與揮之不去的種姓制度有關係。 之所以「揮之不去」,因為種姓制度早在1947年印度獨立時,在法律上已廢除了,但在社會實際運作特別是社會心理層面上,依舊影響深遠。由於乞丐對自己的身分、地位和命運抱持與生俱來的宿命感,所以少抱怨,也少不平,從而始終面帶笑容。
    周濂教授還引述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話:「民主的各種制度激發並討好人們對平等的激情」,但民主的一個負面效果是發展了人心中的嫉妒情感。人們愈平等,對平等的渴求就愈難滿足。當不平等是社會通則時,最大的不平等都見怪不怪了。但當一切都已或多或少抹平時,最小的差距都引人注目。印度乞丐是否因為周教授猜想的,在不平等是社會通則下,安於宿命,所以笑眯眯?
    我提供一個常見現象給大家參考:加拿大是個非常平等的社會,我在此間鬧市經常看到衣履整潔、身壯力健兼神采奕奕的年輕乞丐坐在街邊,意態十分閒適,有時嘴角還叼著香煙在吞雲吐霧。他們未必一直笑眯眯,但逢有人扔下零錢時,總笑容滿臉稱謝。我甚至見過,一個少年乞丐和一頭巨型聖班納犬相依偎在一張地毯上,他的紙牌寫的是求人給錢讓他買狗糧。大抵愛狗的施主甚多,因而鐵盤子叮噹之聲不絕;如果那頭聖班納犬會笑,可能比代狗行乞的主人笑得更歡。
    有時,年輕乞丐還有情侶檔,像是喜劇收場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甜甜蜜蜜問路人討零用,收穫相信也是滿意的,應該亦屬「笑得過」的,否則早就分頭作業了。這樣看來,註定平等,和註定不平等的社會,乞丐都會笑。不會笑的是中國的乞丐。
    我想,中國的乞丐不笑,是因為中國的施主看到一個笑眯眯、嘻皮笑臉的乞丐就不想解囊。他們覺得,既然你如此快樂,比我還輕鬆愉快,比我還富幸福感,我給錢你幹甚麼。
    這種施主想法合乎中國邏輯。所以中國乞丐不笑是由市場決定了的,也是施主決定的。不過,我們無妨看看中國是不是平等社會?
    毛澤東時代,除了地、富、反、壞、右黑五類之外,中國社會在某種層面上是比較平等的,大家都是「做也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李志綏醫生後來揭露出來的統治者特權生活,平民是不清楚的,做了數千年順民,清楚也不會覺得不平等。
    當時我年幼,在家鄉見過乞丐,當然沒有印度同業那份樂天感。最令少年的我難過的是,有乞丐拿着一塊磚頭,站在店鋪前求冷飯殘羹,不給他就用磚頭拍自己的額角,直到血涔涔流下來。這樣子行乞,他會笑眯眯嗎?還是會像加拿大乞丐叼著根香煙?當然都不會。他用鮮血向冷漠澆薄的世界討飯吃,怎笑得出來。
    今天中國「改革開放」了,走大國崛起的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一般認為是權貴資本主義道路,實際是很不平等的社會。用血乞錢的人比我見過的多,只是形式「工業化」了,即是賣血為生。據說賣血的苦人賣到沒多少血了,就倒吊著身體來抽血。這個時候,他當然也不可能眯眯笑。但他們都願意有所付出。我只好說,其中原因是這些國家在國際上有很多朋友,中共在意識形態上可以走到一起的友國,始終屈指可數,害怕損失不起。有人說,中共以前也接收過印尼排華暴亂時被迫害的華人。但那是護僑,和接收他國難民是兩回事。

8 則留言:

天佑女皇 說...

無欲則剛: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換個角度看,西方的乞丐大多有精神病,所以自己流浪街頭,一般民眾不會歧視有精神病的流浪行乞者,我細家姐的丈夫是愛爾蘭裔美國人,他不是佛教徒,但他是吃素的,有一次有人向他討錢,之後他遙頭歎息,大意是,後生遙遙,有手有腳,為何「不知羞恥」,「無自尊心」地行乞呢?中西方文明都有「知恥」的文化。﹝共產黨的國情不是傳承自唐宋文明的﹞

匿名 說...

中國乞丐不笑主要是文化因素決定的, 基本上, 大多數中國人都較為少笑, 對着陌生人時更加少笑, 遭遇挫折時固然很難會笑, 折墮到做乞兒乞食真的是唧都唔會笑.

匿名 說...

印度乞丐笑咪咪,個人認為是和宗教信念有關,很多人誤會出家人很灰很苦,財色名食睡都捨棄,不如死了好過,其實這是顛倒想,開悟者看來,財色名食睡才是苦,無欲無求反而是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矣,寂滅為樂!世間的「欲樂」是短暫的,有限的,而開悟者的「法喜」是不生不滅的,無限的,釋迦佛和他的出家弟子都是沿門托缽乞食,為了示範對治「我執」,「我慢」,「貪欲」等煩惱,乞丐的某些特質的確是有點像修行者在「禪修」,經「禪修」所得的「欲樂定」,「光明大樂」,「四禪八定」的快樂非世間「短暫的」,「有限的」欲樂可比。

匿名 說...

我留意到,在加拿大有不少乞丐不是概念的乞丐,也非精神有問題,是流浪人。正如林語堂云,是有身份的人,是極端的個人主義者,是「熱心冷眼看人生」哲學家。中國人很少能理解這類人的。

天佑女皇 說...

中國人的文化,乞丐要扮可憐,但在印度的文化,我猜想要扮「大成就者」,大成就者的特徵應該是「法喜充滿」,「面如笑佛」,會笑的人都有人緣有福有道行,佛學上也說:,供養一千僧的所得功德,不如供養一大成就者所得的功德,供養一阿羅漢,不如供養一菩薩,供養一菩薩不如供養一佛。

天佑女皇 說...

這篇文章的貼圖,銅像極似佛菩薩在禪定,右手下垂乃「布施手印」,左手放下腹乃「禪定手印」。

天佑女皇 說...

童年時在陸羽茶樓附近見過「南海十三郎」,家父認識他,所以我才知道他是唐滴生的師父,他晚年患上精神病,在街上流浪,但薛覺先為報恩,吩咐陸羽茶樓一定要客氣禮貌招呼「南海十三郎」。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人是在灣仔區流浪的精神病女人「蘇絲黃」,七,八十年代她愛穿全身黃色衣服在灣仔流浪,有人知她的近況嗎?仍然在世嗎?大約30年前有電視台訪問她,告訴她可找社工幫助她上樓,她答的頗正常:「是嗎?可以有屋住?」樣子令人憐憫。

匿名 說...

想起十多廿年前多倫多的往事,當年未有太古商場,我常去登打士唐人街看書兼吃喝玩樂,在那處常常遇見一個穿和尚灰袍高高瘦瘦光頭的華人男子,年約三十歲,觀其神宇,應有精神問題,大約1996年,華文報紙頭版用他的相片,報導多倫多社區請貧窮,流浪者吃聖誕大餐。但不久就發生悲劇,多倫多警察不知他是精神病患人士,在巴士車尾座位發生誤會,開槍把他打死,當年引起華人社區嘩然!華文報章報導,他原本是醫科學生,但不堪壓力,引至精神病變,結果流浪街頭,最終不幸被警察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