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星期四

蘇賡哲:1949年去留大抉擇

李敖極恨蔣家政權,詈罵嘲諷的「例牌節目」是1949年沒幾個學者肯追隨國民政府遷台。我不明白人人說李敖聰明,為甚麼他想不到,大家不難因此聯想起,那些不肯遷台,選擇留在大陸的學者,大多遭受中共迫害,或自殺或鬱鬱以終;追隨者蔣家赴台的,結局比留在大陸的好得多,他們才是亂世中的智者。此外,又同時顯示老蔣對知識分子遠比中共寬容。由此看來,李敖無非一個自顧自只說上半場,而不懂得反效果是甚麼的笨蛋。

比較早提出1949年知識分子去留選擇問題的是余英時先生。他從大學問家陳寅恪的作品抽絲剝繭,指出陳寅恪對自己當年不肯出國非常悔恨。事實上很多人同意,晚年陳寅恪不惜花費龐大心血寫出《柳如是別傳》,正是對妻子唐篔的懺悔。他以明末屈身事清的錢謙益自喻,懺悔自己的政治識見竟不如枕邊婦人。當年陳夫人已經逃到香港,被決定留在廣州的陳寅恪叫回去,結果夫婦屢遭政治打壓、狼狽不堪。
余英時身在美國,此後接續他火棒的卻是中國國內學者和作家。先是廣州的陸鍵東奮筆寫出《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此書先後在大陸及香港出版,影響很大。出版人說:「這部讀來也許沉重的作品」,「詳盡描繪了陳先生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坎坷經歷,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陸先生根據大量檔案文獻和第一手的採訪資料,寫出陳寅恪在中共政治運動下的不幸,歸結為一句,就是「傷哉陳寅恪」。
由於陸鍵東在書中提到「在國民黨政府中,最有可能把陳寅恪『搶運』走的,恐怕只有傅斯年」,我猜,這可能觸發原籍山東、現居北京的作家岳南寫出「以自由知識分子學術精神與情感命運為主體脈絡的巨著」《陳寅恪與傅斯年》。他筆下愛才若渴,在1949年千方百計要接陳寅恪去台灣的國民黨文化大將傅斯年,是一面清晰的鏡子,用來映照中共對知識分子的摧殘。
岳南除此書以外,同類著作還有《從蔡元培到胡適》、《李莊往事》、《梁思成、林徽因和他們那一代文化人》等書。他的的潛台詞都是以國共統治下知識分子的不同遭遇,暗示1949年人生大抉擇的正確和錯誤。不過我覺得總其大成、狠狠摑了李敖數巴掌的是最近他出版的《南渡北歸》。這部書分為三大冊:《南渡》、《北歸》、《離別》,堪稱「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
《南渡北歸》除在中國大陸印行之外,也在台灣出版。我比對過兩種版本,產生了一個疑問。以前,一本涉及現代政情的書籍在中國大陸和境外分別出版,我總是擔心大陸版敏感部分會被刪節,例如章詒和的著作,大陸版總是把最精采文字刪除。但《南渡北歸》則相反,它兩種版本的文字脈絡和架構一樣,但細看可以發現,台灣版那些最尖銳、對中共最具批判性的文字刪掉了。而且刪掉的地方非常多,只是每處僅刪改幾個字或一兩行。就像一株玫瑰長滿小刺,有人用刀把刺削平了。岳南充滿激情的控訴,因此變得比較溫和,在第三冊《離別》中,此種情況尤為突出。這是非常奇異的現象。我不清楚這樣做可以達到甚麼目的。難道是不想台灣讀者知道蔣介石比中共好得多?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1949年決定離開大陸。他說自己如果留下來,只有當傀儡和當反革命兩條出路。讀岳南的書可以知道,他太樂觀了,事實是求為傀儡而不可得

2011年6月28日星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