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6日星期三

蘇賡哲:香港史的一個分水嶺

[2012-05-15]星島

曾經和張家偉先生在電台節目中討論香港「六七暴動」,他確實是這方面的專家。以前他寫過《香港六七暴動內情》,最近,因為英國政府將相關檔案陸續解封,張先生又採訪了一些當事人,從而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在今年推出他的新作《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由於「六七暴動」雖然影響香港既深且廣,餘波至今仍蕩漾未息,但相關著述甚少,張先生此書堪稱扛鼎之作。
「六七暴動」是戰後香港史第一大事,中共因為它是錯誤路線失敗之舉,一向採取鴕鳥政策,不願面對史實。香港是具備表達自由的社會,然而不論殖民地政府或特區政府,為了「維穩」、「和諧」,也盡量低調處理此事,以致出現香港歷史博物館常設展覽「香港故事」四千件展品,只有一張展板簡略提及這件頭等大事。雖然低調處理,但是香港政府在暴動結束後,推出一系列改革,如1967年及71年兩次縮減工時、72年實行小學免費教育、78年擴展到九年免費教育。此外如推出民政主任計劃、公援福利、十年建屋計劃等,都是「六七暴動」以後港英贏取人心的政策。
    左派甚至聲稱皆因他們反英抗暴,才有港英的改革。不過我聽到的意見是,如果一個色情狂強暴了女人,生下的孩子長大了做醫生,救活了很多人,不能因此就說當年的強暴是好事。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其中攻打天津、北京的英軍有中國兵團,由威海衛、香港和新加坡的三個華人軍團組成。英國人對這些華人士兵的忠心本來有所懷疑,後來發現他們對攻打自己祖國的表現非常勇悍,不禁喜出望外,除立碑紀功外,還送他們去倫敦由皇室授勳。

英國人再次的喜出望外,表現在「六七暴動」時期,香港大部分華人對殖民地政府的支持。正如張家偉所說:「自49年中共建政後,港英政府一直懷疑香港居民的忠誠,但六七暴動意想不到地扭轉港英政府對港人的懷疑。」
   八國聯軍攻打京津,和「六七暴動」港人反對自稱代表祖國的左派,性質絕對不一樣,但支持英國人和祖國政府或其分支勢力作對,則無分別。我一位朋友是移民來加的前港英警察,他說:他此生做過最有意義的事,就是「六七暴動」時痛打「左仔」。香港資深傳媒人梁儒盛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港英「防暴隊中,不少成員廿歲不到,三五十個隊員面向聲勢洶洶的數百暴徒,木石橫飛、火光熊熊的場面,竟毫無懼色,衝鋒陷陣,且有擎旗奪帥之勇。為甚麼?香港是我家也。」三十年後,他問一位防暴隊的老友,當年打左仔特別起勁,是討上司歡心嗎?這位老友嚴肅地答:「沒那回事,只恨他們破壞香港、破壞我們的生活,非打不可。」
    由此可知,「六七暴動」後港英的改革,固然是為收攬人心,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當他們有難時,大多數香港人和他們站在一起,像商業電台廣播員林彬那樣,雖然不是防暴隊員,也貢獻出珍貴的性命。這令港英如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所說:「港府明白倘若市民爭取一些合理的權益,你只能說,好,因為你已沒有藉口說不。」所以,港英的改革措施,不是怕左派和他們爭奪民心,而是對支持者的回報;不是因為左派暴動,而是因為多數港人反暴動。這是我的看法。
    不論是「六七暴動」,還是稍早些的天星小輪加價引發的騷動,不少人指參加者是「反殖」。其實1967年的左派,只希望港英跪地求饒,之後繼續殖民;天星騷動的參加者也只是反對政府的施政,而不是要求結束殖民統治

1 則留言:

匿名 說...

不太同意筆者對清末英軍的華人軍團的看法
首先"八國聯軍"並非如傳統"中史"中的純粹侵攻行為
本質是解救被清軍和義和團圍攻的使館區
不說朝野政治派系對戰爭的各種態度
民間以至清軍內對義和團的屠殺行為取態也極迥異
當時有些中國人包括部份清軍反而主張討賊
我個人認為參與"八國聯軍"的華人軍團之所以表現勇悍
並非因為對英軍忠誠
而是與67暴動的警察一樣認為當時的義和團正在破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