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星期一

蘇賡哲:從「強國人」到「國語人」

213日明報
    「強國人」是從2010年開始,香港人對內地人的別稱,和「偉光正」之稱中共一樣,都是意在嘲諷。與「強國人」同義而嘲諷意味不那麼強烈的是「國語人」。即使不太強烈,但港人聽到內地同胞在講國語時的神色,往往流露出心底的鄙夷。
蔡玄暉是北京大學畢業生,以研究生獎學金到香港中文大學深造,並在校任教職。她很快便學懂粵語。她和朋友在香港的火車上用國語交談時,一路上接收到各種含意的眼神。那個朋友說她一直不喜歡港人,因為港人總是以這種眼神看人。
    所說的眼神,當然不存在善意。比較值得注意的是,蔡玄暉說:在菜市場買東西時說國語總被呼來喝去,改說英語則受到近乎奴顏媚骨的殷勤對待。她說的是真實的世象。會歧視說國語的人,即是不會平等對待異種語言的人,亦即是因語言而生上、下等人的區別心,諂媚英語人便成為必然。這種心態在香港源遠流長,到1950年代突然因大量國語人南下而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從而有梁醒波和劉恩甲在電影《南北和》的粵、國語「代言人」衝突。當年南下國語人,不少是國家級文化精英,在電影、文學、新聞傳播等領域有領先於本土港人優勢,但他們自覺是居於客位的難民,所以只是求和,沒有對歧視進行過批判。
    時至今日,形勢倒轉過來,香港人覺得自己是「被文明較低的人統治」、是「不隨地吐痰的粵語人被隨地吐痰的國語人統治」,歧視便更理直氣壯了。因此,蔡玄暉在羅湖海關就「聽到香港媽媽訓斥不聽話的兒子:點解你似內地人咁賤格。」

3 則留言:

匿名 說...

蘇博士,有一點須要澄清的是,在大陸講的是共朝的粗俗「普通話」(如說愛人...等等),並不是傳統的民國國語(像在海外、台灣說的)。分別就好像正、殘體字一樣,一聽一看便可分別得出。所以還是用他們叫的「普通話」好些,以示區別。

匿名 說...

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遇見很多不文明的行為, 都是與普通話一起出現, 不論什麼地方的人, 也有這種反應啦

匿名 說...

廖偉雄演譯的樣版人物(亞燦)代表當時很多有相同行為的人,現在港人被稱為(港燦)皆因不及強國人富有,如今強國燦的不文明行為比以往更豐富。為何要超英趕美,是否為打造更多的英燦美燦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