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多倫多明報
楊寶熙是七十年代親共「國粹派」旗手,文革結束後,她逃避政治,直到2012年「重出江湖」,參與反國民教育絕食。

2016年11月30日星期三
2016年11月21日星期一
2016年11月20日星期日
2016年11月15日星期二
蘇賡哲: 戀英的三個原因
10月20日多倫多明報
香港年輕一代,「戀英」是很普遍心態。這些年輕人對港英殖民統治不勝懷念。他們在遊行示威時,高舉港英旗幟,懷念那些消逝了的「古老好辰光」,甚至寫出《歸英論》一書,希望香港恢復英治。
香港年輕一代,「戀英」是很普遍心態。這些年輕人對港英殖民統治不勝懷念。他們在遊行示威時,高舉港英旗幟,懷念那些消逝了的「古老好辰光」,甚至寫出《歸英論》一書,希望香港恢復英治。
2016年11月11日星期五
蘇賡哲: 中國歷史與「趕客」
台灣和香港的獨派,都是以年輕人為主流,而且同樣走「去中國化」、排斥中國歷史的路。一般認為這是「世代翻轉」的共同現象。但有反港獨的人說,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解讀,因為「去中國化」的背後推動力量、都是很懂得歷史的中年人和老年人。
2016年11月7日星期一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蘇賡哲: 不平等與人權
10月21日多倫多明報
親建制評論者認為,香港年輕人不應該迷戀港英,他提出港英兩條「罪狀」,一是居港英國人地位比華人優越,種族不平等;其次是隨時將不受歡迎的人遞解出境,左派解去大陸,右派解去台灣(早期還將刑事犯解去南洋服役),顯示港英罔顧人權。
親建制評論者認為,香港年輕人不應該迷戀港英,他提出港英兩條「罪狀」,一是居港英國人地位比華人優越,種族不平等;其次是隨時將不受歡迎的人遞解出境,左派解去大陸,右派解去台灣(早期還將刑事犯解去南洋服役),顯示港英罔顧人權。
2016年11月1日星期二
蘇賡哲: 鄭洞國與長春圍城
10月17日多倫多明報
中國人常以南京大屠殺比諸希特勒屠猶。然而國共內戰時,共軍圍困長春,餓死的平民人數和南京大屠殺相近,卻很少人願意面對。南京大屠殺是外國人殺中國人,長春慘劇是中國人殺中國人,這也許是不願面對的原因。
中國人常以南京大屠殺比諸希特勒屠猶。然而國共內戰時,共軍圍困長春,餓死的平民人數和南京大屠殺相近,卻很少人願意面對。南京大屠殺是外國人殺中國人,長春慘劇是中國人殺中國人,這也許是不願面對的原因。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