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地震、海嘯、核危機的水深火熱中。除中國部分幸災樂禍的冷血網民外,世人無不寄予深切同情。最令人矚目的是日本民眾冷靜、堅忍、有序的表現,更使各國旁觀者嘆服,認為這確是個高質素優秀民族。尤其和中、港、澳的同胞盲目搶購食鹽以至連鹹魚也一掃而空,澳門人還因此大打出手、醜態畢露相比,日本人的沉著克制更形突出。

2011年4月30日星期六
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
蘇賡哲:李敖桌上的賀卡
楊瀾曾去李敖家做訪問。她說:「當我跨入李敖書房時,首先發現書桌上放著一大疊紅色的賀卡。這讓我想起他剛過了六十六歲生日。他打開上面的幾張賀卡說:「看,這是連戰的、這是陳水扁的、這是馬英九的、這是宋楚瑜的」。
2011年4月24日星期日
蘇賡哲:羞辱不是威嚇
香港的論者苦口婆心鼓吹立法會應文明理性。唐英年指激進議員在立法會擲苦瓜、白果之類舉動,是威嚇兼暴力行為,可構成人身傷害。我們看到的是,自毓民扔蕉至今,沒有誰因這類舉動在立法會蒙受人身傷害。我不知道瓜果怎樣威嚇到人。我認為社民連三子在立法會扔瓜果,最多是羞辱對方,而不是威嚇。
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
牠們的離去,還帶走了什麼?完
按兒童的心智成長,他們對生死概念的認知,一般是五歲前的兒童認為人死後可以復活(這是卡通片的「功勞」 ) ; 6一11歲開始知道人死不能復生,而且開始對死亡有具體的認識,吳海珊更指,現代孩子在小三至小四己對「自殺」有認知。所以,在寵物離世小組中,最終他們讓孩子透過其深愛的小動物的死亡,認識「我從哪襄來?我往哪襄去? 」。例如我們會用蝴蝶的一生,帶出生命有起點、有終點,小動物不會自殺,牠們會死於自然或意外,人有責任保護小動物。」
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牠們的離去,還帶走了什麼?之二
正因主人與其寵物可以建立親密的情誼,甚至視之為家庭成員,寵物離世所帶來的哀傷,可與喪親類似,是以有寵物離世哀傷(Pet Bereavement)研究。黃蔚澄指《英國精神病學期刊》的文章,亦曾舉出一些特別的病例。
其中一名是位16歲的女生,她在自己飼養了13個年頭的查理王小獵犬患癌病離世後, 24小時內皮膚長了紅斑,家庭醫生最初向她處方抗組織胺抗敏感藥,但女孩連續兩天無法吞嚥任何流質與固體食物。
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
牠們的離去,還帶走了什麼?
我們把牠們看作好兄弟、好朋友,有點像閨中密友,有時也是帶去跟親友「逗利是」的仔仔女女。可惜,牠們的人生時間表比人類短,往往早登極樂。
有詩人為寵物寫了一首«The Rainbow Bridge»,以彩虹另一端的「天堂」,安撫寵物主人的心。而寵物離世哀傷(pet bereavement)研究,則是精神心理學對人類飼養寵物這種行為所開展的闡釋。
2011年4月17日星期日
2011年4月16日星期六
蘇賡哲:日漸垃圾化
從香港去了挪威的鍾祖康以一本《來生不做中國人》知名於世。論對今日做一個中國人的絕望,在中國國內大有人不加隱諱,然後催生了鍾先生的名著。
大陸學者史杰鵬在官方出版的著作中說:他的父母一提到三鹿黑奶粉,就說三鹿一定是得罪了誰,沒搞好關係,才會捅出來。
2011年4月14日星期四
蘇賡哲:新「國際友人」
中國人最熟悉的加拿大人可能不是哈珀,而是白求恩。很多中國人來加拿大旅遊,不會去看看哈珀的官邸,但會去站在白求恩故居前拍照留念。白求恩醫生在抗戰中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不遠萬里去中國五台山地區救死扶傷,染病殉職。毛澤東在「老三篇」之一的《紀念白求恩》中說:「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已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甚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2011年4月13日星期三
蘇賡哲:離婚誌異
男女關係看似簡單,其實隨著人心不同而複雜無比,難怪阿寬他們寫了數十年,題材仍源源而來。
我認識一位中年富商,性好拈花惹草,賢慧的妻子吞忍到兒女長大了才下堂求去,拿到的贍養費堪稱滿意。這種情況非常普通,特別的是離婚後,丈夫定期約會前妻去時鐘酒店開房間,完事後付定額金錢給女方,據說前妻受之欣然,可以說是皆大歡喜。
2011年4月12日星期二
蘇賡哲:物價差異
以前,加拿大和美國華人常有一個美好的假設:如果能在這邊賺錢、在中國消費,真是人間美事。後來少數入做到了,就是當外資公司派駐中國僱員,領美、加水平薪金,在中國生活。除此之外,似乎別無它法。當然,一個家庭成員在美、加賺錢,贍養中國親人,也勉強算得上有此好處,這是廣東僑鄉吃外匯的僑眷心領神會的。
君王版聖經 32萬元成交
君王版聖經 32萬元成交 - 生果日報網上版
【本報訊】慈禧太后逝世逾百載,一本祝賀她壽辰的君王版《新約全書》聖經,昨於一個舊書拍賣會上以 32萬成交,創歷年新高;另一本會前不被看好的《香海千歲宴耆年錄:十周年紀念》,最後竟以 3.1萬賣出,超出底價近百倍。
新亞圖書中心昨舉行第五屆舊書字畫拍賣會,吸引約 60名收藏家出席,當中不乏內地炒家。拍賣會首個焦點,落在底價 8.9萬的君王版《新約全書》,叫價不久已超過 10萬元,隨後每口叫價由 1,000元增至 1萬,由一名內地人經電話以 32萬投得,打破去年耶魯大學 1854年畢業同學錄 26萬的成交價。
新亞圖書中心昨舉行第五屆舊書字畫拍賣會,吸引約 60名收藏家出席,當中不乏內地炒家。拍賣會首個焦點,落在底價 8.9萬的君王版《新約全書》,叫價不久已超過 10萬元,隨後每口叫價由 1,000元增至 1萬,由一名內地人經電話以 32萬投得,打破去年耶魯大學 1854年畢業同學錄 26萬的成交價。
2011年4月11日星期一
蘇賡哲:寧可餓死
中國有所謂「政績工程」幹部為了升官取得更大權力不擇手段,置百姓死活於不顧。這是他們的傳統,毛澤東時代已是這樣了。大躍進之產生大饑荒,餓死的人以千萬計,並不是因為「三年自然災害」,而是官員為取媚上級,競相「放衛星」,把農田產量誇大到瘋狂地步,然後照被誇大產量徵收糧食,農民粒顆無存,只能活活餓死。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第五屆舊書字畫拍賣成績之一

辜鴻銘英文版「春秋大義」
1922年北京 精裝
書中有辜氏1923年親筆英文手稿兩頁
起拍價HK$ 9,000.00
最終以HK$150,000.00成交
最高價成交拍賣品第115號,君王版新約全書
最高價成交拍賣品第115號,君王版新約全書
蘇賡哲:人格分裂
美國的朋友向我提出問題:何以常有些中國人想方設法來美國,做了美國人,卻日日咬牙切齒痛罵美國?
這種情況加拿大也有,不過情況好些,因為這裏的人罵的還是美國,罵加拿大只是陪襯。如果你責問他們:「如此仇視美國,為甚麼跑來當美國公民?」他們的答案是,「全美國的人都在罵美國,何以我就不能罵?」
這種情況加拿大也有,不過情況好些,因為這裏的人罵的還是美國,罵加拿大只是陪襯。如果你責問他們:「如此仇視美國,為甚麼跑來當美國公民?」他們的答案是,「全美國的人都在罵美國,何以我就不能罵?」
2011年4月9日星期六
蘇賡哲:舊書貨源
舊書店的貨源,除藏書家去世,後人將所藏出售外,另一個重要來源是舉家移民,精簡清理出一些藏之無味的舊愛。我常替這些被遺棄,未能隨主人遠赴溫哥華或多倫多享福的舊書感到難過。畢竟加拿大一般居住環境比較寬廣,舊書不必委屈在床底;而且氣候乾燥罕見書蟲蛀書,是書籍「養老」好地方。
2011年4月8日星期五
蘇賡哲:終極夢想
很多讀書人的「終極夢想」是開一家舊書店。不過夢想之所以稱為夢想,就在於欠缺「可操作性」。解決資金、店面、職員和管理都不困難,唯有問起如何「操作」貨源,必定答曰:「將家中藏書搬出來沽之。」沽完之後如何?
2011年4月7日星期四
蘇賡哲:人與書的厭倦觀
有老友慶祝結婚四十周年,當然應該略備薄禮,以申賀忱。
數年前曾在報上公開表示,如果婚姻生活覺得幸福,而且一幸數十年,絕對是很值得慶賀的事。但就我個人來說,比較難於想像兩個人如何相對這麼久能不相厭倦。坦白點形容,這會使我一設想起來,便有種心靈上的窒息感。人心不同,確實各如其臉。
蘇賡哲:書神有感
十多年後重返香港,乍然被不相識的後輩同業稱為「書神」、稱為業界傳奇,心情完全是董橋所說:連悲哀也沒有,只餘感慨。而且不是中年況味,簡直是幽靈再現,近乎沈從文「出土文物」的自嘲了。黃玄同兄在《作家》月刊寫了篇《「書神」與「書怪」》,懷友憶往,備見深惰,令人感動,只是愧不敢當此「尊稱」耳。
2011年4月5日星期二
蘇賡哲:從錢鍾書說起
錢鍾書學識淵博,有「文化崑崙」之稱。中共殘害無數知識份子,錢鍾書雖然也受驚嚇,畢竟算是倖存者。中國有些年輕學者因而對他頗有微辭。例如葛紅兵就說過: 「錢鍾書這樣的人在文革中到底做了些什麼?他實踐的是烏龜哲學、駝鳥政策,他假裝專心於學術,對周遭慘無人道的事情視而不見,強權之下,不反抗就意昧著同謀,從這意義上說,他的人格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葛先生甚至認為錢鍾書沒有資格稱作「文化崑崙」。
香港人網 家豪會客室 訪問蘇博士
左擊以下連結,再從四個 HK Sever 和一個 US Sever 中選其一左撃便可。
家豪會客室訪問蘇博士 第一節:蘇賡哲「盲崇日」?
家豪會客室訪問蘇博士 第二節:舊書是大人的玩具。
蘇賡哲:
首先是全場高潮所在的一本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紀念冊。這書從五萬八千港元起拍,多方激烈爭奪,直到26萬港元由一位香港收藏家投得。這本紀念冊矚目處,在中國先輩留學生容閎就是這一屆畢業生,在書中有他少年英俊的半身照,和中英文親筆題寫給書主的互相勉勵辭。但我覺得,除此以外,書中尚有數以十計的應屆畢業生題辭。一百多年前能夠在耶魯大學畢業,其後絕大多數成為美國的社會精英。估計書中還有其他學生是後來的名人。若然,則這個價錢其實仍很便宜。
家豪會客室訪問蘇博士 第一節:蘇賡哲「盲崇日」?
家豪會客室訪問蘇博士 第二節:舊書是大人的玩具。
蘇賡哲:
從容閎到財叔[2010-08-03]溫哥華星島
筆者日前返港辦了一個舊書拍賣會。作為配合年度香港書展的文化活動,有些現象頗可一記。首先是全場高潮所在的一本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紀念冊。這書從五萬八千港元起拍,多方激烈爭奪,直到26萬港元由一位香港收藏家投得。這本紀念冊矚目處,在中國先輩留學生容閎就是這一屆畢業生,在書中有他少年英俊的半身照,和中英文親筆題寫給書主的互相勉勵辭。但我覺得,除此以外,書中尚有數以十計的應屆畢業生題辭。一百多年前能夠在耶魯大學畢業,其後絕大多數成為美國的社會精英。估計書中還有其他學生是後來的名人。若然,則這個價錢其實仍很便宜。
2011年4月4日星期一
2011年4月2日星期六
蘇賡哲:打小人申遺
香港科技大學受政府委託,透過文獻和實地考察,以至口述歷史,草擬了六十三項建議,要向國家,申報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建議分為五大類,在「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類中有「打小人三一祖項「文化遺產」。「打小人」應該不是「禮儀」,更不是「節慶活動」,只好算入「社會實踐」吧。其實什麼叫「社會實踐」,我也不大了了,如果說是民俗,大概比較容易明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