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牠們的離去,還帶走了什麼?之二

正因主人與其寵物可以建立親密的情誼,甚至視之為家庭成員,寵物離世所帶來的哀傷,可與喪親類似,是以有寵物離世哀傷(Pet Bereavement)研究黃蔚澄指英國精神病學期刊的文章,亦曾舉出一些特別的病例
其中一名是位16歲的女生,她在自己飼養了13個年頭的查理王小獵犬患癌病離世後, 24小時內皮膚長了紅斑,家庭醫生最初向她處方抗組織胺抗敏感藥,但女孩連續兩天無法吞嚥任何流質與固體食物
最後,被轉介精神科治療,診斷出現急性抑鬱反應追溯下去原來女童兒時因為父親離婚,家人將交托祖父母照顧,後來送這頭狗,自此小狗一直陪伴成長事發後,她接受了精科藥物治療,周後治癒院,兩年內都沒有復發後來亦購買另一頭小狗飼養
的而且確,許多人會視寵物如親人一般,或如上述個案,某程度上「取代些缺失了的人際關係寵物可以很像我們的家人、朋友,但是否就能「代替與親人的相處?黃蔚澄坦言這是甚少有研究正面觸及的問題從事這些寵物研究的人,大部分本身都喜歡動物,所以其結論都是正面居多不過,事實上有看法認,人較其他物種優越,而寵物本質上與微生物寄生物無異,所以不該將牠們人性化這是頗敏感講法」本身是狗主的他說

但無論如何,對主人來說,寵物離世始終是一個自己熟悉的生命的逝去,其所面對的哀傷(grief)情緒是源於失去」,原理與失去家園、失去肢體帶來的失落感並沒有兩樣,必經五個階段:震驚、不相信、憤怒、情緒低落、最終接受事實
黃蔚澄指根據美國精神疾病統計與診斷手冊 (DSMIV)定義,一般人在兩個月內會走過這五個階段,生活可回復正常,這是常的哀傷若情緒持續沒有改善,並影響常生活、工、人際關可能需要尋求輔導或療等等持續原因之一,能是當事受著一些非理性的想困擾因此,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ET)有助當事人去修正、或換個角度去看題本質例如內疚感,許多寵物主人都共同經歷過這種情緒:如果早點知牠有事,帶牠看獸醫,牠便不會死但是否知道牠病,牠便不會死呢?其次是實際生活上的適應,無論是日常餵食照料、餾狗等等,其實寵物有份參與主人許多的生活習慣,牠離開後,主人要重新編排生活日程,有什麼可以取而代之,消磨這些時間?
除了面對傷痛其實也可將寵物離世轉化為人生的一課
推廣善終與哀傷關懷服務的贐明會曾為學生舉辦寵物離世輔組,參者為三、小四的學童,每次開組約八至十人,他們飼養的寵物種類,以狗隻最多,其次有貓、烏龜、雀鳥、金魚、倉鼠等等聽明會輔導員吳海珊指,寵物離世是許多見童人生中,第一次、第身經歷生離死別: 從前他們對失去的認識,可能是自己深愛的一粒擦膠不翼而飛,但寵物離世感受更深
她表示,在小組上他們會透過遊戲、故事等,幫助孩子表達寵物離世的感受,例如讓們用泥膠捏出寵物的模樣說說牠的故事「通常朋友最多眼淚的時候,是說到寵物的死狀時例如有一位同學養了兔,但在家里走來走去時,在廚房兩樽石油氣罐之夾死了,他放學到,得非常恐怖
吳海珊指,通常寵物離世最令小孩子難過的,是善後方法「許多家人都只會將有病或死去的動物棄街頭,甚或把屍體掉進垃圾桶便算,雖然不會讓小孩子看見過程,但他們最討厭這種做法」所以,小組活動之一,有時是替他們的小動物做一次模擬葬體」---將動物泥膠放進盒子,寓意安葬、讓牠死後得到平安。(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