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黃毓民兄都是港同盟創會會員,後來都「蒸發」了。毓民的原因不大清楚,我自己則是因為來了加拿大。港同盟和匯點合併為民主黨時,我應該算是自動脫了黨。民主黨怎樣和中共密室談判,通過了沒有普選路線圖和時間表的保守政制方案,我以為自己不是民主黨人,當然不知道事件的內情。但讀鄭家富新著《政海一聲笑》,才了解即使是這位民主黨核心人物,黨的立法會議員,和我同樣一無所知。

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
2011年8月28日星期日
《壹周刊》:解構華叔
本文得自香港人網,但出處應是《壹周刊》非常人語
蘇賡哲與司徒華相識卅五載,去年五區公投烽火初現,他倆與劉天賜吃飯,席間華叔大力支持公投,比黃毓民還要熱切,可是未幾180度轉軚,教老朋友摸不着頭腦。《大江東去》102-103頁披露,八四年許家屯着令新華社副總編輯林風邀請華叔加入共產黨,華叔回信,引中共元老陳雲的文章,表示不一定要入黨,在黨外更方便開展工作。 蘇賡哲將兩者一拼,豁然明朗,「所開展的工作,當然是和共產黨裡應外合的工作。」 六十過外的他說:「公開這封信,震撼力必定非常巨大。什麼是關鍵時刻? 以中共對公投的忌憚來看,五區公投前夕,便是他們使出這撒手鐧,要挾華叔的時刻。」 華叔的誠信被共產黨挾持,因此杯葛公投,可算是香港民主進程上的罪人吧?「我不是判斷華叔有罪無罪,我只是解釋他為何要咁做。當然這只是我的推理,信不信由公眾決定。這個推理令我好痛苦,最好不是事實。」
蘇賡哲:《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 : 張戎 喬哈利戴 開放出版社
張戎在1991年出版《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轟動讀書界,勁銷一千兩百萬冊,譯本有三十多種。其後,她和學識渊博的丈夫哈利戴合作,用十二年時間為毛澤東作傳。此書在下筆前訪問了數百位毛澤東身邊人、知情者、見證者和各國政要,深入查看了28個各國檔案館。以報道天安門事件而得普立兹獎的著名作家紀思道在《紐約時報書評》中寫他的讀後感,第一段就說:「假如毛主席真的有先見之明,他一定會找到四川省一個叫張戎的小女孩,把她殺了並株連九族。但這小女孩長大了,移居英國,並寫了一本將永久摧毀毛聲譽的傳記。」王光美被毛迫害而頌毛如昔,幸虧中華婦女有張戎。
張戎在1991年出版《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轟動讀書界,勁銷一千兩百萬冊,譯本有三十多種。其後,她和學識渊博的丈夫哈利戴合作,用十二年時間為毛澤東作傳。此書在下筆前訪問了數百位毛澤東身邊人、知情者、見證者和各國政要,深入查看了28個各國檔案館。以報道天安門事件而得普立兹獎的著名作家紀思道在《紐約時報書評》中寫他的讀後感,第一段就說:「假如毛主席真的有先見之明,他一定會找到四川省一個叫張戎的小女孩,把她殺了並株連九族。但這小女孩長大了,移居英國,並寫了一本將永久摧毀毛聲譽的傳記。」王光美被毛迫害而頌毛如昔,幸虧中華婦女有張戎。
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
蘇賡哲:《大江東去》解密 下
總之,一個人如果只是解釋自己何以反對五區公投,是不難的;但要同時解釋為甚麼之前是贊成的,卻大不容易,而至會錯得很顯淺、很自相矛盾。華叔何以轉軚,置自己於動輒得咎、難於自圓其說的位置?這個謎困擾了我很久。我一直認為,我返回加拿大期間,有人在他面前做了功夫,這個人一定不是說之以理,而是用了包括威脅在內的別的手段。但華叔的私生活堪稱無懈可擊,誰有這麼大的能力?何來這麼大的能力?直到讀了《大江東去》,才豁然完全明白。
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蘇賡哲:《大江東去》解密 上
1976年,我在彌敦酒店蒿雲廳初識司徒華先生。當時他是龍門書店股東兼總編輯,我們籌劃在西洋菜街開設集雅圖書有限公司。出席這次籌備會的,還有兩位龍門股東,其中一位是中文大學教授、現代教育研究社老板黃福鑾先生。聽過我提供的計劃書,黃先生覺得本大利小,甚至可能無利可圖,嘆了一口氣說:「那不如賣涼茶算了。」
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蘇賡哲:功臣
朱元璋趕走蒙古人,建立朱明政權,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彭瑩玉忽然在記載中「煙一般」消失。1948年,吳晗將出版《朱元璋傳》,他在書中歌頌彭瑩玉,說他「功成不居,不是為了做大官而革命,真是了不起的人」。
2011年8月21日星期日
蘇賡哲:《唯靈私房菜》
作者:唯靈 嘉出版
本書輯錄食家唯靈數十年來喜愛的多個家常風味肴饌,為大家示範一些幾被遺忘了的正宗烹調方法,寫成食譜,讓有意仿效的讀者可依樣畫葫蘆,照辦煮碗。烹飪藝術變化多端,書中食譜所示份量只作參考,大家可隨心所欲,以自己偏嗜的囗味任意調整。更具特色的是所配彩色菜式照片,均盡量保存本來面目,不加化妝、美化,大家煮出來的也可以和照片十分接近,不會產生毫像樣的挫敗感。閒時在家中下廚,既可享受最適合自己品味的佳肴,亦為一種足以敦睦親情的生活樂趣。
本書輯錄食家唯靈數十年來喜愛的多個家常風味肴饌,為大家示範一些幾被遺忘了的正宗烹調方法,寫成食譜,讓有意仿效的讀者可依樣畫葫蘆,照辦煮碗。烹飪藝術變化多端,書中食譜所示份量只作參考,大家可隨心所欲,以自己偏嗜的囗味任意調整。更具特色的是所配彩色菜式照片,均盡量保存本來面目,不加化妝、美化,大家煮出來的也可以和照片十分接近,不會產生毫像樣的挫敗感。閒時在家中下廚,既可享受最適合自己品味的佳肴,亦為一種足以敦睦親情的生活樂趣。
2011年8月19日星期五
蘇賡哲:李柱銘的偵察儀
李柱銘和司徒華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時,每次到中國內地開會,李柱銘都攜帶一具竊聽器偵察儀,偵察酒店甚麼地方安裝了竊聽器。偵察儀上紅燈急閃,便是近處有竊聽器。他們發現,一般只有洗手間中,紅燈顯示的訊號較弱,於是兩人便在洗手間開大水喉,然後交換意見。中國是國安部嚴密控制的國家,這樣做完全有必要。
2011年8月15日星期一
2011年8月13日星期六
蘇賡哲:宋慶齡和華叔
宋慶齡在中共建政後,曾屢次要求參加中國共產黨,中共一直拒絕。因為她可以作為「好的國民黨人都支持共產黨」的象徵。如果參加了中共,就變成「共產黨人支持共產黨」,失去統戰價值。據說宋在大躍進大饑荒後就不再提入黨要求,直到她將去世的昏迷狀態中,中共才宣佈接受她的入黨申請。
2011年8月11日星期四
蘇賡哲:這才叫震撼
《大江東去》的面世過程顯示出版社高明的促銷手法:先由華叔家人向傳媒放風,預告書中最矚目的內幕,選擇「華叔和中共關係」這個情節來「爆破」,而不是「黃雀行動」,因為華叔厚道,只點破梅艷芳和鄧光榮兩人參與其事,而這兩位義士都己辭世,點破對他們不會有甚麼影響。由於華叔是地下黨外圍組織「學友社」創辦人巳廣為人知,人們難免想證實他是否入團入黨。
2011年8月9日星期二
蘇賡哲:他們只要庸才和奴才
1949年9月,司徒華先生在香港「經過秘密的宣誓儀式」參加了共青團前身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在實際工作方面,他參與創辦以吸收年輕菁英學生為目的之學友社。除創社初期外,司徒先生並非社領導入,但他有一群忠誠的追隨者。後來,中共以「種票」方式,將他掃地出門,逐離學友社,罪名是「挾群眾自重、我行我素、反黨、不聽黨的話」。
2011年8月8日星期一
蘇賡哲:讓我來解謎
讀司徒華的《大江東去》,我認為華叔這本回憶錄最重要的是第103頁,這一頁,也可以解開一個香港政壇大謎。
華叔曾經贊成毓民提出的五區變相公投,後來忽然改為反對。他和我在皇上皇酒家吃飯,解釋改變立場原因,談了一兩個小時,我仍不明白。他主要是批評毓民,但毓民不是偽君子,華叔所批評的毓民缺點眾所周知,甚至是毓民自己經常掛在口頭的自我揭露。
華叔曾經贊成毓民提出的五區變相公投,後來忽然改為反對。他和我在皇上皇酒家吃飯,解釋改變立場原因,談了一兩個小時,我仍不明白。他主要是批評毓民,但毓民不是偽君子,華叔所批評的毓民缺點眾所周知,甚至是毓民自己經常掛在口頭的自我揭露。
2011年8月7日星期日
蘇賡哲:回憶錄風波
自六四以來,司徒華先生是海內外廣受尊敬的民主運動領導人。直到去年「五區公投」,司徒先生從強烈支持忽然轉為反對。才引起泛民主派內部支持公投者的抨擊。後來香港民主黨和中共妥協,背離原先對2012年香港實行普選的要求,與親共議員合作,通過曾蔭權班子推出的保守政制改革方案,司徒先生遭受的攻擊就更形強烈。
新書上架
現在說新書,真不知算是七月的還是八月份的。屢在蘇博文章中提及的日本人加藤嘉一,他的《愛國賊》上架。李碧華新書《未經預約》,楊鐵樑《品味英語》。唐德剛《戰爭與愛情》,金易;沈義羚《我在慈禧身邊的日子》。當然,還有一大票回收書,就等著你來尋寶。記著,看上了那一本,必須抓緊機會。待回頭,你不一定再找得到。
2011年8月6日星期六
蘇賡哲:戰鬥終結了嗎
梁慕嫺女士說:華叔「三次口頭上和文字上答應過我,要在回憶錄中詳寫那段歷史。」所謂那段歷史,照我理解就是華叔和中共的關係史。執筆時,華叔的回憶錄尚未面世,但以華叔親人預告的內容看來,華叔是實踐了他對梁女士的承諾。
2011年8月5日星期五
蘇賡哲:華叔留下的疑問
「一個深受共產黨意識形態影響,而真誠地參與的人,要擺脫總得要經歷一番漸進過程,華叔也不例外。相信他是經歷了六四屠殺後才真正地與中共在思想上,感情上劃清界限,義無反顧地走上一條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我現仍期待將要出版的口述回憶錄上會有這樣的記載。」
2011年8月3日星期三
蘇賡哲:孤立的中共
「外交無小事」,是中共奉行了數十年的老規矩。他們極度重視外交工作、全力以赴,入了聯合國,且手握否決權,並和大多數國家建立了邦交,把台灣壓縮在一隅。
可是,這只是表面風光,事實情況是平可夫先生所說的,中共在外交上處於孤家寡人的孤立狀態,沒有幾個真正友好國家。
2011年8月1日星期一
蘇賡哲:《林彪事件完整調查》
作者:舒雲 出版:明鏡
1971年9月13日,林彪專機墜毁在蒙古溫都爾汗。事件被當代史家視為中國最大政冶疑案。本書作者從1987年開始研究此事,前後採訪了近百位當事人和目擊者,其中包括一些不被人注意,沒有發言機會,卻又迫近事件真實的小人物。除了自身所發掘的材料,在有容乃大的原則下,作者更揉合了三十五年來別人的發現,整理出「全景式大曝光,把一切事實放在陽光下,讓讀者公斷。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中顧委常委向鄧小平提出,趁他們那批老人仍在世,應該為林彪平反。鄧拒絕說:「這是要林彪,還是要毛澤東要共產黨的問題,沒的談。」林彪專機的飛行員事後由總政治部給予革命軍人病故證明書,發了撫恤金,其中內情耐人尋味。
1971年9月13日,林彪專機墜毁在蒙古溫都爾汗。事件被當代史家視為中國最大政冶疑案。本書作者從1987年開始研究此事,前後採訪了近百位當事人和目擊者,其中包括一些不被人注意,沒有發言機會,卻又迫近事件真實的小人物。除了自身所發掘的材料,在有容乃大的原則下,作者更揉合了三十五年來別人的發現,整理出「全景式大曝光,把一切事實放在陽光下,讓讀者公斷。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中顧委常委向鄧小平提出,趁他們那批老人仍在世,應該為林彪平反。鄧拒絕說:「這是要林彪,還是要毛澤東要共產黨的問題,沒的談。」林彪專機的飛行員事後由總政治部給予革命軍人病故證明書,發了撫恤金,其中內情耐人尋味。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