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9日星期二

蘇賡哲:重視電影配樂


8月12日多倫多明報     
    看電影,我的習慣是開場時注意它的配樂或音響效果,如無意外,十分鐘內已可判斷這片子的優劣。很多時候,甚至是配樂比電影本身出色。《悲情城市》就是個好例子。 這片拍攝時,台灣剛走出威權統治陰影,對二二八的真相揭示仍處於吞吞吐吐階段(也可以說是克制而內斂),配樂有別於劇情,可以盡情控訴,它表達的激越哀憤、沉鬰悲涼,遠過於畫面的意涵。今日我已不大記得吳念真鋪排的故事,但配樂的餘韻在二十多年後,仍時常縈繞耳際。 
    同樣是電影配樂,《教父》和《愛情故事》,還有《畢業生》的主題曲都可以不朽。其實,《悲情城巿》主題曲並不比它們差,但留意的人顯然不多。要說,這部電影還得過「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並非電影沒有國際聲望,所以主題曲不會流行。 
    《賓虛》得過11項奧斯卡金像獎,應該說極具國際聲望了。它的配樂也非常動人,我有上下兩集的原裝CD,將片中配樂一網打盡,但即使是最動人部份,也比不上《教父》等主題曲那麼流行。片中賓虛解除女主角奴隸身份時的配樂哀婉纏綿,襯托出含蓄深沉的感情,堪稱絕唱,雖然其實不是歌唱。 
    有時,小成本製作沒有能力請大師配樂作曲,只好挪用別人的作品,配搭得好也能感人。像《機動部隊•絕路》,廟街小人物盲輝與北姑小惠相戀,常聽她唱《往事只能回味》,後來歷盡劫難,終場時孑然一身走過街頭藝人獻唱檔口,也聽到這歌,挪用得恰到好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