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星期三

蘇賡哲: 作家協會復甦記

李家豪,李默,作者和倪匡
2月2日多倫多明報
    
    民間團體的經費來源,最理想是由成員按期科款解決。但這只是理想,我參加過的團體,從來沒有一個做得到。做不到,就只能向社會籌募。 香港作家協會一直是用邀請富豪擔任會長或榮譽會長,由富豪出錢維持的。一個號稱有一兩百位作家的組織,其實每人每月出一百或數十港元便可自力更生,但長期以來只能依附富戶才能存在,實在頗可感慨。二十多年前作協內訌,火頭之一是要炒一個受薪職員魷魚,因為他的薪水將作協的資金吸乾了。然而作協的資金全靠他去找有錢人籌募回來,主張炒他魷魚的人並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十多年來,作協除經費問題從未徹底解決外,會務同時漸走下坡,全頼黃仲鳴、張雙慶兩位教授苦苦支撐,情況倒有點像太平天國內訌後的李秀成、陳玉成支撐天京危局。不是天王躲在天王府享樂,而是倪匡大哥移民去了美國。他是魅力型領袖,是我平生所見最有趣的人,有他在,任何場合就有生機有歡樂。這一點即使他的親妹也不了解,因而有何以同行只捧兄不捧妹之問。可以說,整個作協就是一群寫作人圍著倪匡團團轉,大樹一去,花果自然就飄零。回流後的倪大哥對作協似乎意興索然,因而未見振頹起衰氣象。
    還好,始終有人願意扶一把。一位頗具實力的醫生接下棒子,向作協提供場地及出版經費,成為他龐大社會服務系統的一個單位。我雖然來了加拿大,仍然為此深感高興。畢竟二十年前在作協的歲月,是一段很美好很難忘的時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