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蘇賡哲:消失了的「阿飛」

7月15日多倫多明報     
    偶然看到一本書叫《飛型行為的防治》,一時被書名弄糊塗了,再看到出版者叫「香港復禮興仁學會」, 才想到所謂「飛」是老一輩香港人才知道的「阿飛」,「飛仔」,即是今日的「問題青少年」。「阿飛」這名堂,台灣和大陸都沒有,很富香港本土特色,而且言簡意賅,不記得從甚麼時候開始,從香港消失了。以前,教我詞、曲的何敬群教授,大概為表示他這位江西人已融入香港主流社會,每當講起古代的登徒子、浪蕩子,就用粵音說是「死飛仔」。何教授已故,「飛仔 」也從香港話中消失。有趣的是「阿飛」這種青少年消失了嗎?如果沒有消失,為甚麼他們不再被稱「阿飛」或「飛仔」? 
    年輕一些的香港人想像中的「飛仔」,也許只是26年前張國榮的《阿飛正傳》,如果這樣,就不能理解此書所痛斥的「阿飛」:「飛群結黨集體滋事『開片』,已愈來愈猖獗。治安機關為防止這類暴行,常川出動大批警員鎮壓。至於猝不及防,發生毆鬥,殃及市民,擾亂秩序,甚至喪生者,更時有所聞。論其活動範圍,已由熱鬧市區,遍及新界鄉村。以言成份,由飛仔的搏鬥廝殺,發展至飛女的集體打鬥。再以兇器言,普通是木棍、鐵枝,進而長刀短劍。以言罪行,除欺凌弱小,巧取豪奪,甚而襲謷,無法無天。」 這樣的「阿飛」和電影中的「阿飛」,其實是兩回事。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是沒有組織的黑社會。他們消失後,香港的治安也改善了。 
    記得「阿飛」遍及新界鄉村後,就有「牛屎飛」稱謂出現了。

11 則留言:

天佑女皇 說...

1960年代,香港受歐美潮流影響,英國有To Sir With love 的 飛仔,美國有占士甸,香港有李小龍,麥基,代表「新潮」,「有形」。他們常常聽歌,跳舞,打架,溝女,行劫,吸煙,飲酒,吸毒等,臺灣叫太保,日本飛仔是光頭的,香港飛仔有四寶:梳,煙仔,彈弓刀和打火機。當時歐美也流行嬉皮士,與世無爭,吸迷幻藥,像修禪。1978年間,香港生活富裕,改稱油脂仔,油脂妹,受1978年美國電影「油脂」熱潮影響。

匿名 說...

張國榮 周慧敏-藍江傳之「反飛組」

https://m.youtube.com/watch?v=kEXyaoe-Z3s

匿名 說...

飛仔一詞,在東南亞華人社會中亦極流行使用,我認為,若追溯淵源的應比60年代更為早些?

匿名 說...

飛哥跌落坑渠,飛女睇見流眼淚…

匿名 說...

飛哥跌落坑渠 Teddy Boy in the Gutter (1967)

https://m.youtube.com/watch?v=THuc3Njl2QY

此乃新馬師曾與鄧碧雲經典金曲及舊香港景觀

匿名 說...

原曲係英語歌,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

https://youtu.be/4VYWvEkDBtw

匿名 說...

1970 鄧寄塵、李寶瑩、鄭君綿 版本 --- 飛哥跌落坑渠

https://m.youtube.com/watch?v=-MRUmWl_7_g

歌詞生鬼幽默: 索嘢索著阿摩尼.😂

匿名 說...

呢篇文章嘅配圖係來自電影“獨立橋之戀”,故事背景係馬來西亞吉隆坡,由麥基做揸電單車嘅死飛仔…

https://youtu.be/101pM19CZXA

懷鄉書訊 說...

多謝樓上!

小露寶 說...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小露寶 說...

http://www.in.yahoo.com/?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