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6日星期二

蘇賡哲:賣旗今昔

214日明報
    加拿大最深入民間的慈善活動應該是國殤紀念的罌粟花籌款傳統。
    在香港則是常見於星期六的賣旗活動。中國內地沒有這種活動,訪港的內地人碰上賣旗,往往以為是詐騙。也有人在停步觀察後產生疑問:這些賣旗得款會不會被中飽私囊?賣旗的人有沒有薪酬?他們為甚麼要做這樣低聲下氣的事?為甚麼他們看起來卻又那麼快樂?
    這些疑問可以說是很典型的文化隔閡。在中國內地,連紅十字會都被人懷疑手腳不乾淨,汶川大地震後有官方人員把救援物資如帳篷等拿去出售圖私利,香港賣旗的義務工作者被內地人擔心中飽私囊,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有頭腦清醒的內地人在觀察後說:「如果你來自內地,那麼我建議你,從口袋裡拿出兩元硬幣,投入任何一位賣旗者的布袋,當你被貼上一枚小小的標韱時,你就會感受到一種微薄但讓你快樂的價值和意義。」如果好奇心能驅使你去了解香港以賣旗為代表的社會關懷與慈善服務背後的理念文化、營運機制、監管體系等,你就會更加了解甚麼是香港。
    我是香港的「老一輩賣旗義工」,那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記憶並不太快樂,因為和今日不一樣,經常遭受冷漠拒絕。那時賣旗的期望只是港幣一角,而不是今日內地人建議的兩元,但在那個年代,人們看一角似乎比今日的兩元大得多,大到足以拒絕一個小義工的低聲懇求。幸而懇求發展了數十年,有了令人欣慰的新世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