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

蘇賡哲:讀一個課程表

3月16日多倫多明報     
    讀頼際熙太史文存時,看到《香港大學文科華文課程表》。近百年前大學教學的理念和語言文字的應用,和現時有很大距離。頼際熙是當年港大中文教學龍頭,當然比較注重中文課程發展,這個課程表其實是為了成立中文專科向外界籌款的宣傳品,籌款目標是港幣二百三十萬元。 今日香港一個小小住宅單位值四百萬元,還說是「窮人恩物」的「上車盤」,但港大要籌的這筆錢,在當年已可以用來建築教室、陳列室、書樓畫院,還「備極崇閎」了。 
    早年香港本土經濟尚未崛興,港大中文部的贊助人是吉隆坡的陳永、廖榮之及檳榔嶼戴家。其後增設的中國言語科,主要教學對象是外國人。有英國「理藩部」分發來港的官學生兩人,和歐美其他國家多人,科主任則是倫敦教會的威禮士牧師。它的教學目的是「大有造福乎久擬從事於中國之西人者矣」(這個課程表用文言寫成,很多文字似通非通,不像出自太史之筆,很可能是西人寫的)。倫敦的「理藩部」即是殖民地部,它分發官學生去香港大學讀中文,是培養中國通人才。這傳統維持了很久,官學生每在港府擔任要職,後來本土文官也多出自港大,直到佔領行動發生後,這個文官淵源成為建制派心目中將來香港的隱患。 
    我說課程表的文言多似通不通,還可舉例:「其中華語一系,不特教授中國語言於各國人士,或更整理中國方言而統一之」。方言怎樣「統一」,這個目標何其高深莫測哉。

1 則留言:

天佑女皇 說...

依義不依語,統一方言,即用國語代替粵語,潮州語,閩南語 ,上海語等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