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1日星期三

蘇賡哲:大師之後


中國作家潘采夫極崇拜黃霑、倪匡和金庸。他說,每次想起他們,都忍不住慨嘆,這是怎樣的人中龍鳳!得有怎樣的水土,多少的歷史,才能讓這樣的人現於世間游龍戲鳳,驚鴻一瞥,他們走後,就再也見不到這樣的人了
潘采夫對後繼乏人的解釋是:1949年世變,香港成為民國文化人的挪亞方舟,成為自由的燈塔、經濟的中心、文化的集散地後來「文脈漸漸杳然」,就不曾再誕生同樣人才了
  一句「文脈漸漸杳然」,只是說出現象,不是答案。今日倪匡和金庸都健在,但是漫長的時期一直沒有人寫武俠小說,寫科幻小說好得過他倆為什麼會「文脈漸杳」?
  李歐梵提出過同問題他說的是半個世紀前新亞院幾位新儒學大師,在無援無助情況下,能夠改孜孜不倦,著書立說,使香港成為「三期儒學」的基地近年來香港在大量金支持下,為學反而建樹不大?他比潘采夫好些,沒有一句「文脈漸漸杳然」了事,他認為原因在日香港社會(包括學院)生活太緊張,每天奔波忙碌,分秒必爭,弄得人人精疲力竭,哪里還有閒暇思考?
  不同意李教授這解釋同樣是學院中人,今日的老師生活件比昔日新亞書院那幾位大師優裕得多要奔波勞碌找支持的是錢穆、唐君毅他們金庸、倪匡的作品也是在沉重生活壓力下寫出來的,今日他們不必「分秒必爭」,反而寫不出什麼了
大師之後不再有大師,原因應重新思考
20120316明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