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星期三

蘇賡哲:古老將變時興

1月22日多倫多明報 
    除了籠屋之外,我住過香港各式草根階層住宅。由於「劏房」經常改變消防設計,截斷逃生門路,令火災住戶無路逃生, 現在有一些「社會呼聲」提出,分租房比劏房好,以前從事劏房業務的投資者,有人改變方向搞分租房,還大做廣告。連分租房可以擴大社交空間都被挖掘出來。 
    不過也不可以說廣告失實。家母一直說,她在香港的生活,以五十多年前住分租房最愉快。她社交能力不強,像現在獨居,就和鄰居完全沒有往來。從前住分租房,洗手間和廚房動輒十多二十個房客共用,自然就發展出友誼來,朝夕相對,一層唐樓便成為她的小社區,房客間的友誼甚至堪稱終身不渝,數十年來雖然已分散在香港各角落,卻依然婚喪喜弔往來不絕。有些移民來了加拿大,仍常找時間茶敘聊天。她經手做媒人的房客結成夫婦,每年春節都帶著兒孫去向她拜年。此中樂趣,當然不是互相隔絕、以私隱為優點的房可以提供的。 
    人類學家總是說,居住環境太擠迫,人與人就易生磨擦。可是我們一家住過不同唐樓分租房,相處過的房客沒有一百也有七八十,從來沒有任何糾紛。現在我已記不起,一個洗手間在晨早上學、上班時間,是怎樣給一二十人輪流「享用」的,只記得廚房有火水爐大陣,六個主婦擠在一起煮飯,油煙瀰漫的景觀。 
    分租房雖然草根,還有上下乘之分,即「梗房」和「板間房」,後者房間的「領空相通」,說一句大聲點的話鄰房就聽得見,也自更加「親切」了。

2 則留言:

天佑女皇 說...

香港50年代流行李鄭屋村式徙置區 ,60年代流行蘇屋村式屋村。

匿名 說...

從前的人最害怕天災、人禍、疾病、戰亂。其他的容易看得開。人的心理質素也高些。道德也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