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8日星期日

蘇賡哲:港台紀念景點差別

[2015-03-03]溫哥華星島    
    流亡美國的中國異議作家余杰自2008年起多次訪問台灣,足跡遍全台。最近他推出的新著《在那明亮的地方——台灣民主地圖》,介紹了台灣民主運動二十五處景點。 當然意不在景,而在於景點上發生的血淚交流的往事,可以說是余杰用他的筆做了一連串的深度導覽,是可讀性很高的好書。 
    身為香港來加移民,我的讀後感是,香港完全沒有台灣這種民主運動的景點。香港有孫中山遺跡、蔡元培的墓,但畢竟是百年前的名人了,即使是孫中山遺跡,也是一種很疏離的感覺,只是知道當年孫先生曾在香港活動過,甚至他求學的地方也只剩下滄海桑田的感慨。蔡先生的墳墓向來備受冷落,根本談不上甚麼景點。事實上他是香港的過客,平生志業不在香港,知道有這麼一個人的香港人甚少。
    余杰書中的景點卻與台灣人有切身關係,例如長老教會的義光教會,原是林義雄家兇案的現場,1980年2月28日,林義雄正因美麗島一案被囚於景美軍事看守所,當天開庭審判,妻子方素敏前往旁聽,中午時份,兇徒進入林宅,殺死了林義雄的母親和兩名雙胞胎女兒,重創長女,如此兇殘的屠殺震動全島,而去年林義雄還在這改作教會的故居為反核四絕食。這裏就是余杰所說的「一處充滿暴戾和殺戮之地,居然蠶蛹化蝶成為充滿公義與慈愛之地」。
    又如鄭南榕在1989年4月7日,為台灣的言論自由,在他的雜誌社自焚而死,自焚現場原狀保留了下來,成為鄭南榕紀念館。鄭的遺孀葉菊蘭繼承了他的遺志,在政壇有良好風評。
    再如留美學者陳文成在1981年放棄美國優裕的生活返回台灣,為台灣的人權吶喊,隨即被警總拘留審問,隔日被發現死於台大校園的草坪上,屍體的手指和手肘都是刺洞。2000年,陳文成事件調查小組指出,警備總司令汪敬煦涉及這件謀殺案。現在新生南路一條小巷中有陳文成博士紀念室。 
    香港沒有這類紀念景點。以前,很多大陸人泅水偷渡去香港,香港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避秦難民和他們的後代。曾經有夫婦一齊下海游向香港,半途丈夫不支溺斃,妻子挾扶他的遺體游抵香港,並對記者說,她再艱難也要完成丈夫偷渡赴港遺願。千千萬萬同樣偷渡抵港的人,並沒有在海邊為付出生命代價的遇難者立一塊紀念碑。
    有一年,港英政府批准加水費,一位男長者在九龍彌敦道原普慶戲院側的園圃中,以汽油淋身自焚表示抗議,現在已經很少人記得這件事,更不用說有甚麼紀念設施。 
    香港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和他的堂弟林光海,因為林彬在電台痛斥當年左派暴徒,在何文田被暴徒當街燒死。林彬對港英穩定大局有功,但即使在他被燒死的街上,今天也沒有起碼的「林彬先生遇害處」之類紀念牌。反而台北忠烈祠才有他的名字。
    香港民主運動興起以來,比較有偶像地位的是司徒華,可惜在上一次政改風潮他先從強烈主張五區公投到突然轉軚反對,以致聲譽一落千丈。不過即使沒有轉軚這件事,相信也不會有司徒華紀念館,也不會把他的故居辦成供人追念的地方。司徒華如此,餘子更毋庸論了。
    香港只有「六四」紀念館,但「六四」並非香港本土的民主運動。香港和台灣這個紀念景點上的差別,應該也是族群性格的差別。

1 則留言:

天佑女皇 說...

李小龍紀念館也建不成,何況林彬紀念碑,你認為對的,共產黨認為錯,怎樣定位?例如香港仍然有很多人不認同佔領運動的,是非正邪,沒有分界,政治冷感,保持沉默的仍佔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