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日星期六

蘇賡哲:記一次演講

[2014-02-25]溫哥華星島
    應香港職業培訓局的邀請,做了一場題為《突圍之路:傳統服務生存之道》的演講。這是官方命題,他們希望我談談近半世紀以來香港舊書行業的興衰。 我自己擬題叫《和夕陽賽跑》,寓意首先想表示這是一個夕陽行業,深入點想檢討它為甚麼是夕陽行業,著眼於我在業界掙扎求存的數十年經歷,對其他行業的從業者,尤其年輕一代有沒有啟示作用。 
    1968年入行開設第一家舊書店,應該是這行業的黃金時期。當時港九設有門巿部或只設寫字樓專門賣舊書出口的同行,估計近兩百家。 
    即使如此,從廣州文德路遷移到香港的老行尊李少泉先生經過我店門口時,仍不免嘆息:「這麼年輕來做這一行,可惜。」 
    李先生大概不能預見,眼前的年輕人活到他當日的年紀時,整個香港舊書業已萎縮到接近孑然一家獨存的地步。但是他的嘆息,啟發了我的思考。我因為愛書,所以熟悉書,所以賣書,李先生為甚麼認為這不是年輕人應該從事的行業?我想,原因在老一輩行家通常的做法是開了店門,就是守株待兔式坐著等賣方上門,再把買入的書標高價錢放上書架就是全套流程了,確實容易「養懶人」。因此,我決定「主動出擊」,到處去找貨源,每日花半天時間去未有地鐵甚至未有海底隧道的港九走一遍,蒐購舊書。後來很自然擴大範圍去澳門、台灣,再去日本、南洋,現在連歐洲都去,反而港九不去了,因為去也已經無貨可買。 
    我再考慮的是自己曾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用這方面的人脈把業務多元化。當年舊書業的黃金時期,實是受惠於文革焚書,全世界對中國書籍的需求聚焦於香港,但這種特殊時期不可能持久,業務多元化有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意思。我通過香港中文大學的朋友接洽好美國的基金會,把台灣出版物陸續捐贈給大陸官方指定的圖書館(美方大概有「和平演變」含意),又和一些教授合辦新書店,甚至有文具零售。此中,做對了的是買下兩個店面,遺憾的是太早放手。適時的物業買賣,比殫精竭慮做生意賺得更多,但適時談何容易。 
    把舊書店業務跨出香港,也是我的理想。經驗是有成功有失敗。在台北重慶南路擺固定書攤,鞭長莫及,後來書攤和貨都沒有了,聘用的職員也失了蹤。小生意不親自操作,失敗機會極大。至於在加拿大的書店,開了十五年,前年結業,賺不了錢,但滿足了使命感。其中有朋友義務幫忙,也有朋友送出藏書,這都是商場罕見情況,很感恩。 
    年輕時喜歡寫作,參加過文社活動,後來當書商,還是放不下筆桿。這造成其他同業所沒有的優勢,就是多了傳播界的朋友。由於賣書是如假包換的文化事業,這些朋友往往非常樂意報道和我業務有關的消息。例如張愛玲手稿、愛因斯坦致中國友人的信、獻給慈禧太后作生日禮物的《聖經》,在買賣時都得到廣泛報道,有時甚至佔了報紙全版。這當然比花大錢做廣告效力更佳。 
    最近,有資深導演相邀寫電影劇本,如果寫得出,大抵又會多一些娛樂圈的朋友,這對於賣書說不定也有想像不到的益處。當然,你也可以批評,這是不務正業。 
    舊書業是衰落了,但把一些想法和做法寫出來,對有意在其他領域創業的年輕人也許多少有點裨益吧。

1 則留言:

天佑女皇 說...

洛杉磯書業也在萎縮,三聯結業一年,Pasadena英文書店的分店關門,有質素的中文書店剩下臺灣人的X利書店!